人視黃醇結合蛋白 4 (RBP4) ELISA 試劑盒
介紹
視黃醇結合蛋白 4 (RBP4) 最初被稱為血液中視黃醇的特異性轉運蛋白,也是一種新型的炎症和胰島素抵抗標誌物。胰島素抵抗小鼠和肥胖和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 RBP4 水平升高。動物實驗發現,RBP4 分泌增加可能通過降低 PI(3)K(磷酸肌醇 3-激酶)的活性來降低肌肉組織對胰島素依賴性葡萄糖的攝取,並通過增加酶 PEPCK2 的表達來增加肝葡萄糖輸出。研究表明,血清 RBP4 升高與代謝綜合徵的組成部分相關,包括增加的體重指數、腰臀比、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收縮壓以及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4 .此外,循環 RBP4 濃度與亞臨床心血管疾病相關,這意味著 RBP4 可能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5 .
測定原理
該測定是使用針對人 RBP4 的單克隆抗體的定量夾心 ELISA。免疫板預先塗有對人 RBP4 特異的單克隆抗體,非特異性結合位點被封閉。標準品和样品被吸入孔中,任何存在的人 RBP4 都被固定化抗體結合。洗去任何未結合的物質後,將辣根過氧化物酶 (HRP) 連接的特異於人 RBP4 的單克隆抗體添加到孔中。在去除任何未結合試劑的洗滌步驟之後,加入 HRP 底物溶液,顏色與最初結合的人 RBP4 的量成比例。 停止測定並使用酶標儀測定孔的光密度。由於吸光度的增加與捕獲的人 RBP4 的量成正比,因此可以從每個檢測中包含的參考曲線中插入未知樣品濃度。
檢測性能
一種。 標準曲線的典型代表
以下標準曲線僅供演示。應為每組樣品測定生成標準曲線。
RBP4 (ng/mL)
吸光度 (450 nm)
消隱吸光度
0
0.091
0
3.12
0.146
0.055
6.25
0.194
0.103
12.5
0.30
0.209
25
0.504
0.413
50
0.836
0.745
100
1.586
1.495
200
2.499
2.408
B. 敏感性
該測定可檢測到的最低 RBP4 水平為 3.12 納克/毫升。
C. 特異性
該檢測中使用的抗體對對人 RBP4 具有特異性,不會與小鼠和大鼠 RBP4 以及其他細胞因子或激素分子發生交叉反應。
D. 精度
測定內精密度(測定內的精密度)
在一塊板上測試了三個已知濃度的樣品 16 次。
樣本 平均值 (μg/mL) 標準差(微克/毫升) 簡歷 (%) 1 18.03 0.654 3.63 2 49.07 1.158 2.36 3 3.91 0.117 2.99 測定間精度(測定之間的精度)
三個已知濃度的樣品在 10 個單獨的測定中進行了測試。
樣本 平均值 (μg/mL) 標準差(微克/毫升) 簡歷 (%) 1 6.53 0.284 4.35 2 17.11 0.524 3.06 3 44.21 1.154 2.61 E. 恢復
血清樣品中加入不同量的人 RBP4 並進行檢測。
樣本 平均回收率 範圍 % 血清 (n=4) 102 92-115 引用本產品的出版物
- Alkharfy KM、Al-Daghri NM、Vanhoutte PM、Krishnaswamy S、Xu A。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 4 作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標誌物。 PloS 一。 2012 年 10 月 31 日;7(10):e48612。
- Ong KL、Rye KA、O'Connell R、Jenkins AJ、Brown C、Xu A、Sullivan DR、Barter PJ、Keech AC,現場研究調查員。長期非諾貝特治療可增加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21 和視黃醇結合蛋白 4。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 2012 年 12 月 1 日;97(12):4701-8。
- Jüllig M、Yip S、Xu A、Smith G、Middleditch M、Booth M、Babor R、Beban G、Murphy R. 2 糖尿病。公共科學圖書館一。 2014 年 5 月 6 日;9(5):e96489。
- Chen DL、Liess C、Poljak A、Xu A、Zhang J、Thoma C、Trenell M、Milner B、Jenkins AB、Chisholm DJ、Samocha-Bonet D. 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敏感性肥胖的表型特徵。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 2015 年 11 月 1 日;100(11):4082-91。
- Chen DL、Brown R、Liess C、Poljak A、Xu A、Zhang J、Trenell M、Jenkins A、Chisholm D、Samocha-Bonet D、Macefield VG。肌肉交感神經活動與肥胖非糖尿病男性的肝臟胰島素敏感性有關。生理學前沿。 2017 年 2 月 28 日;8:101。
- Wong YK、Cheung CY、Tang CS、Au KW、Hai JS、Lee CH、Lau KK、Cheung BM、Sham PC、Xu A、Lam KS。預測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年齡-生物標誌物-臨床危險因素。動脈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學。 2018 年 10 月;38(10):2519-27。
- Xiao Y、Xiao X、Xu A、Chen X、Tang W、Zhou Z。循環脂肪細胞脂肪酸結合蛋白水平預測 2 型糖尿病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糖尿病及其並發症雜誌。 2018 年 12 月 1 日;32(12):1100-4。
- Tang A、Coster AC、Tonks KT、Heilbronn LK、Pocock N、Purtell L、Govendir M、Blythe J、Zhang J、Xu A、Chisholm DJ。正常體重、超重和肥胖個體胰島素抵抗的縱向變化。臨床醫學雜誌。 2019 年 5 月;8(5):623。
- Harari A、Coster AC、Jenkins A、Xu A、Greenfield JR、Harats D、Shaish A、Samocha-Bonet D。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與成人的血清和脂肪組織類胡蘿蔔素濃度呈負相關。營養學雜誌。 2020 年 1 月 1 日;150(1):38-46。